在台湾,国语/国文名称范围因时地有所别称,以学习过程言,例如:国小课程称国语、国中及高中称国文[40]。另外,国语文也兼指国语与国文[41]。
国语与台湾国语差异
编辑
台湾国语,是指带有明显台语腔调、用词的国语。讨论“台湾国语”的相关文献有蔡美慧(1993年)、曹逢甫(2000年)、李正芬(2006年)以及曹铭宗(1993年)等,讨论“台湾华语”的则有余伯泉等(1999年)、张月琴和石磊(2000年)、以及郑良伟(1997年)等;英译“Taiwan Mandarin”这个语汇可以在Cheng(1985年)以及Kubler(1979年)的著作中找到。
亦有主张认为普通话与国语应统称为“北京语”(不是北京方言)[42]。不过值得一提的是,上述提及的“台湾国语”别称,于台湾当地一般对话语境中,多指的是带有浓厚台湾本土台语腔调及用法的国语口音[43]。
国语与普通话差异
编辑
ㄛ在国语中发音偏半开后圆唇元音/ɔ/,在普通话中偏半闭后圆唇元音/o/,ㄅ、ㄆ、ㄇ、ㄈ+ㄥ时ㄥ在国语中发音偏/oŋ/,在普通话中偏/ɤŋ/,国语卷舌音较普通话不明显,儿化音较少,声调也较平缓。
台湾华语的四声调值
普通话的四声调值
字音
编辑
主条目:海峡两岸汉语发音差异列表和现代标准汉语音系
1992年,李青梅的硕士论文《海峡两岸字音比较》,比较中国大陆的《新华字典》(1990年版)和中华民国教育部颁布的《国语辞典》(1981年版)中3,500个常用字的注音,而发现到注音相同的2,711个,注音不同或不完全相同的789个;这种差异可分三类:在北京音系范围内的不同选字、词典编撰上的问题、繁简字不同造成的:“……统计出注音相同的字有2711个;注音不同的或不完全相同的 (音项数目不等的) 字有789个,约占23%。”[44]
2002年10月,李祥用电脑辅助比较《现代汉语词典》(2002年7月第1版)和台湾的《国语一字多音审订表》(1999年3月版)之中3500常用字的字音,发现注音不同的或不完全相同的(音项数目不等的)字有452个,有约13%不同。[44]
词汇
编辑
在词汇差异中,有些是因为台湾的标准化北京官话保留了1949年以前在中国大陆所使用的一些语汇,而这些语汇在中国大陆则由于种种因素而不再常用。比如说,“里长”、“邮差”、“佣人”、“次长”、“级任教师”、“学艺股长”等,这些词语都是1949年以前的常用词,也继续在台湾的国语中使用,而现今中国大陆则是使用反映社会关系的一些词语来替代它们。“先生”、“小姐”、“太太”、“老板”、“男士”、“女士”等1949年以前的常用称谓词语,中国大陆在1979年改革开放以前,一般也不常使用[a][45]。
融合眷村用语词汇
编辑
主条目:眷村黑话
由于政府迁台后,在各地建设许多眷村,各省或帮派间词汇亦有少部分成为台湾的国语文词源,例如条子(警察)、马子(女性,女友),此亦影响到台湾的传媒用语[46]。
融合台港用语词汇
编辑
由于中华民国政府迁台之后,台湾长期处于与中国大陆分治隔绝状态,因为台湾跟香港均仍以繁体字为主,而两地的出版物流通较多也较为方便,造成了有些用语并不是特有的,而是跟香港同时使用的。以学科而言,在1949年之前就已有或者稳定的学科,陆台港的用语就是一致的,例如数学上的Matrix,三地都称为“矩阵”。但是在1949年之后才出现的学科,例如电脑,用语就有差别,例如电脑上的类似数学矩阵的Array,中国大陆称为(或者说译为)“数组”,而台湾称为(译为)“阵列”。或者像化学元素的“矽”,中国大陆规范作“硅”[47],而且1949年以后确定的元素周期表许多较重放射性元素的名称也都存在差异[48][49]。